|
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。电影放映员许国强扎根高原,三十几年来,风雨行程20万公里,放映电影8000多场(次),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的业余生活,也把消防、禁毒、交通安全、艾滋病结核病防治以及农牧业科技知识传播到了乡村牧区。这一切源自于爱好。20世纪80年代,万人空巷看电影《少林寺》的场景,震撼了少年许国强的心——要是能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,把优秀的影片放给万千观众看,那该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啊!当时,这部电影不知燃起了多少人的电影梦想!然而,对大多数人来说,这样的梦想也就停留在“梦”与“想”的层面,它像一簇火花,耀眼,却也一闪而过,很少有人能为之付诸切实的行动。但许国强不然。机缘巧合下,他认识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电影公司的工作人员,拜师入门,脏活累活抢着干,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放映知识,他终于如愿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。然而,现实要比梦想粗粝得多。随着市场的变化,农村电影举步维艰,艰难地寻找发展空间,电影放映员首当其冲地感受着其中的冷暖寒凉。要不要坚持下去?他们中的每一个人,都不得不面对这道关乎个人与家庭、生存与发展的人生考题。面对这道考题,很多人选择了放弃、转行,共和县原有十多个放映队,除了许国强以外,其他的先后都停办退出了这个行当。梦想就是这样,“靡不有始,鲜克有终”,最初的想法无比绚丽,然而若想真正抵达它,就必须忍受一路的坎坷,忍受被路边的荆棘划烂衣衫,甚至划破肌肤的痛苦。对于那些放弃了的电影队,我们不妨给予理解;对于许国强,我们则要投去钦敬的目光。一路走来,许国强经历了许多艰难。余震来袭,围墙垮塌,压伤了许国强,压坏了放映机;洪水肆虐,瞬间冲走放映机和摩托车;家庭经济困顿,女儿交不起大学学费……一路走来,许国强也感受到了政府和普通人传递的一股股暖流。寒冬放映露天电影,老百姓递上一杯热茶,不仅暖了身子,也暖了心;从三轮车到小面包车再到电影放映车,有关部门给他配备的车辆,让他在放映之路上走得更加稳健;被洪水袭击,偶遇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起把他救上岸,并把自己的大衣披在他身上,嘱咐他有事随时可以来找……许国强的放映之路上,之所以有这么多“贵人”相助,其前提还是他的坚守初心,永不言弃,就像老话说的那样——“自助者,天助之”。而三十几年的坚守,也让他赢得了包括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在内的诸多荣誉。许国强的故事,让我想起了时代楷模,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。华老秉持“这一辈子就想当个好医生”的信念,兢兢业业从医,被患者看作“可以托付生命的人”。许国强的故事,也让我想起了95岁的中科院院士、中国首个女天文台台长叶叔华。叶叔华在32岁时主持建立了中国世界时系统,确定了当下所说的“北京时间”,被称为“北京时间之母”。宇宙中有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。投身天文事业70余载,叶叔华说:“人活一辈子,你能做好一件事,就成了。”许国强只是一名扎根农牧区的电影放映员,他的文化程度自然赶不上华益慰、叶叔华,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,那就是看准了一件事,就肯一辈子为之付出,从而取得了很多人无法企及的成就。忠一事者必能成其事。 《青海日报》(2023年07月21日 第8版:社会)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! |
|